“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规划师专业技能培训班”在深圳圆满落幕
主题报告
肖志中
26日上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肖志中以武汉市为例,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分享了对新时代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考,强调面向城市中长期发展,要把握“更长远时间+更大空间”的发展规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战略引领上注重“城市转型”与“空间转型”结合;重点内容上注重“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结合;管控技术上注重“刚性”与“弹性”结合;成果体系上注重“批”与“用”结合。
罗宏明
27日下午,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政策研究部负责人陈洋作题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与治理》的主题报告,通过解析都市圈的内涵与特征、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异同、都市圈时代的变化、区域规划的响应方式等四方面,他总结道,都市圈空间连绵、高度集聚、跨越城际的特征,使得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空间形态,而带有更强烈的空间治理属性。都市圈时代同时面临土地约束的倒逼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人的价值被不断凸显出来。
郑筱津
项目交流
周丽亚
26日下午,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发现研究所副所长周丽亚以《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为例,她认为,从深圳的发展历程看,海洋资源管理的重心是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深圳市规划国土和海洋管理合并为一个机构为陆海统筹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深圳已经转向科学用海和以海洋保护为主的时期,确立了陆海联动污染治理、陆海功能空间的统筹协调、滨海城市风貌塑造等重点工作。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将利用好毗邻香港,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理优势,以及良好的金融基础等优势,进一步完善海洋资源空间保护利用模式,深化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努力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6日下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聂丹伟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下的深圳对外通道布局规划研究》为例,他认为,基于“创新—空间—交通”协同发展新逻辑,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应积极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对外通道体系。大湾区发展格局下,“知识创新”取代“贸易往来”成为创新城市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组织基本范式也由“腹地型城市”向“网络型城市”转型。高效融入高度精细化分工的全球价值链条,更快速的实现创新资源等核心要素在大湾区集聚,成为深圳对外通道规划布局内在要求。
盛鸣
蒋华平
28日下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三院院长蒋华平以《深圳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及典型试点规划方案》为例,从多样性生境的营造、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草本植物景观的营造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滨水生态修复与草本植物景观营造。他还和与会技术人员探讨马里兰、西雅图、香港等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环境相容性原则,在岸线开发利用中注入新的生态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岸线资源,实现人和海洋和谐相处,走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卓伟德
28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主任卓伟德以《深圳市海洋新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为例,从价值认识、设计要点、技术创新等三个方面分享案例。他认为,要利用自然本底构筑新型海陆关系,关键在于三点:一是结合海洋产业研究,建构城市设计的宏观思维格局;二是紧扣海洋潮汐的时空特征,创新城市特色设计;三是关注新海洋人的活动需求,促进海洋文化与创新交往。
李妍汀
28日下午,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李妍汀以《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城市双修”规划》为例,深入剖析了在“街道”这一基层行政单元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特殊性,并结合深圳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提出了运用由内及外的“渐进式”双修、自下而上的“协作式”双修和动静结合的“滚动式”双修的观点。她提出城市双修的顶层之困和基层之痛,建议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由内及外,打破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模式,推动渐进式的文化保护传承;二是自下而上,打破自上而下规划建设模式,推动协作式的民间基层力量加入;三是动静结合,打破法定规划用地局限,推动小尺度非法定绿地的功能修补。通过一系列“微改革”,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常态化的双修计划新范式。
三天的培训班课程安排紧凑,专家们精心准备、授课精彩,与会技术人员认真听课、出勤率高,课堂秩序井然,学员们收获颇丰。至此,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规划师专业技能培训班”圆满落幕。主办方将整理专家主题报告并发布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公众号上,敬请期待!